註:本文翻譯自紐約時報文章,如有侵權請告知下架。
Note: this is a translation of an NYT article. Please let me know, if any violation, and I will remove it.
「戰略模糊」
當亨利・季辛吉 (Henry Kissinger) 1971年密訪北京,以商議重建美中外交關係時,他也承諾了若干需求,包括越戰、核武、蘇聯等等。而季辛吉的交涉對象周恩來,只有一個重點:台灣。
周恩來說道,美國必須承認北京政府以及一個中國,而非台北,美國必須驅逐台灣。季辛吉同意這些要求,而理查・尼克森 (Richard Nixon) 總統則在隔年歡天喜地地拜訪中國。
然而,美國並沒有拋棄台灣。儘管美國不承認台灣,她仍持續販售軍武給台灣政府,並隱晦地告誡北京不要踰矩侵略。此項政策是廣為人知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從1970年代便爰用至今。
如我同事麥可・克勞利 (Michael Crowley) 解釋,現在的美國官員外交政策專家們開始擔心這個政策過時了,他們認為拜登 (Biden) 總統必須在「提供台灣防衛更正式的承諾」以及「誘使中國進犯」兩者之間做決定。
美國印太區域指揮官海軍上將飛利浦・S・大衛森 (Philip S. Davidson) 近日告訴國會,中國可能在下個6年內以武力奪回台灣,他補充道:「針對戰略模糊,應重新考慮。」
同時中國似乎也在思量較新且積極的手段。位於台北的時代雜誌 (The Times) 記者秦穎 (Amy Qin) 告訴我,本週中國派遣航艦接近台海。中共解放軍海軍事後也釋出聲明說道:「類似演習在未來將視為常態。」大西洋雜誌的安妮・艾普包姆 (Anne Applebaum) 也認為中國侵略「隨時可能發生」,所以拜登應做好準備。
一場軍事衝突看似不可能,然而,軍事衝突通常發生在最不可能的時候。
「機運之窗」
如同1971年的周恩來,中國目前領導人把統一台灣視為重大且急迫的。哈佛大學的奈爾・佛格森曾在彭博投書如此描述:「時光荏苒半世紀,問題依舊沒變,台灣仍是北京頭好首要。」對北京而言,台灣仍是一場尷尬的源頭,一個讓1949內戰失敗者們逃竄的島嶼,島上政府則由外國勢力撐腰。
而同樣重要的是近幾十年來的變化,中國已從一個飽受20世紀內戰混亂、饑荒以及文化大革命貧脊國家,轉為世界領導強權之一,也變成美國唯一重視的敵手,不論經濟上或軍事上。
之於竄為全球霸權的一部份,中國領導人們相信他們必須重拾他們對自認合理領土的控制。中共已經透由極端人權侵犯的方式癱瘓新疆與西藏,也在過去一年間摧毀了香港的異議份子,台灣則成了北京掌握「更偉大的中國」裡唯一缺漏的那塊。
麥可・克勞利告訴我:「習近平似乎認為美國是脆弱且分離的,但也日漸重視中國威脅——他似乎看見了一扇機運之窗,在不久的將來能讓他伺機而動。」
什麼是又艱難又有效的?
拜登與他的外交政策團隊已決定對中國採取相當艱難的手段,他們不相信川普的特定政策,比如關稅,是有效的。但是拜登團隊接受川普認為歐巴馬以及前任總統們對於中國的軟弱,錯估中國在日趨富強同時也會日趨友善。
然而,即使在如此鷹派的框架下,對台的有效政策仍不明朗。有些美國人——包括前防長羅伯特・蓋茲、佛羅里達共和黨參議員瑞克・史考特、民主黨眾議員巴尼・法蘭克、外交關係協會會長李察・哈斯——均認為「戰略模糊」在中國羸弱時可用,但已今非昔比。他們說,美國當前必須明確,以防止2,400萬蓬勃且富足人民被佔領。
其他專家認為美國政策改變具對抗性,將迫使北京在戰爭與受辱間取捨。國立政治大學教授盧業中告訴時代雜誌:「對台灣而言,戰略模糊目前仍是相對成功的政策。」維持現狀的支持者認為中國領導人理解侵略台灣將導致全球性的譴責、嚴峻經濟制裁以及對中國持續崛起的不必要風險。
台北觀點
在台灣的感受是什麼?我的同事秦穎表示,這裡的人們對於對話上與軍事活動上的上升仍非常泰然自若,他們已在來自中國大陸的既存威脅下生活了70餘年。
「有什麼好怕的?」現年36歲的史黛西 (Stacy Ko) 昨晚在台北一處酒吧吃晚餐時告訴秦穎,也顯示台灣生活近幾個月來仍是非常正常,這有賴對於COVID-19的高效作為。
「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史黛西說道:「我們樂見美國支援,但沒有理由好怕。」